[个人]何积丰:一位院士的三次选择
来源: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17-10-30
快节奏的语速,敏捷的思维,作为华东师大首批终身教授、软件学院院长,外人可能想不到,何积丰已70岁开外,却按照 “70后”的节奏在工作——“5+2”、“白+黑”……“其实,现在中国人几乎都是这么干的。”何积丰从容地笑笑。
“我这个人算不上聪明,惟一的诀窍就是每天都不脱离专业工作,双休日都不例外。正如我的名字,只有经过长期的‘积’累,才能期盼‘丰’收的喜悦。” 好在,这个办公室是放得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地方,他挂起固定电话,关掉手机,给自己创造一个冷冷清清的思考环境。用同事们的话说,何积丰每天都不脱离专业。即使到了午饭时分,他也停不下手头的活儿,喜欢请人去食堂代购馒头,而且只要一个杂粮馒头,就管饱了。他出差只能安排在双休日,“工作日的时间‘用不起’啊”。
潜心研制国产计算机
1965年,何积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,从事教学、科研和管理工作,当时的他对“计算机”、“软件”这些名词还闻所未闻。之所以人生轨迹后来发生了巨大转折,和1972年时上海市的一次行政决策有关,当时市里要求复旦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研制国产计算机?;Υ蠓⒍D诹α?,从数学系和物理系抽调了十五六名教师精英,研发这个中国高校此前从未自主制造过的新生事物。已是讲师的何积丰也位列其中,负责计算机的运算控制部分。虽然此前从未见过“活物”,但凭着热情和努力,在查阅文献资料之后,研发小组逐渐摸索到了制造计算机的门路。
两年多之后,这台计算机终于在丽娃河畔诞生。“和现在的计算机相比就是个庞然大物,体积相当于两个半家庭书柜大??!不过运算能力连现在普通笔记本电脑的十分之一都比不过。”何积丰笑着告诉记者,虽然这台计算机出自临时拼凑的“草台班子”,但在技术水平上和当时欧美的计算机相比差距并不很大,几年之后,华东师大再次制造了一台计算机,并送到国外参展。
正是从那时起,何积丰对计算机、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此后的工作也与此结缘。1980年,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、旧金山大学做计算机专业的访问学者;1983年至1998年,在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,1998年起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。2002年至今,他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。
着眼于国内软件行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,学科发展、社会需求与高校教学之间的间隙,以及上海市乃至全国对软件行业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,何积丰率先提出了软件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,先后与国内外高校及中国电科集团第32所、Intel等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多个合作研究实验室,并与微软等名企合作共建了10余门课程,努力以多元协作的方式,汇聚各行的优秀资源,全面培养软件行业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。
软件模型的先驱者
何积丰潜心计算机软件理论及应用研究,数十年如一日。他与英国计算机科学家、图灵奖获得者托尼﹒霍尔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软件领域的程序统一理论(UTP),并由此开创了程序统一理论的国际学派;他建立了数据精化的完备理论,并被国际上誉为“面向模型软件开发的一个里程碑”;他系统性地构建了基于模型的可信软件设计方法与开发技术,并被称赞为在软件工程的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方面“做了奠基性的工作”。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8年度报告中赞誉“在过去十五年,何积丰是牛津大学程序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驱动力。”
何积丰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,并积极有效地推动产学研融合。自2007年起,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“可信软件基础研究”重大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,为可信软件技术在国内的普及与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。他在国内首倡与推动的新兴交叉学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研究,奠定了可信体系架构的基础。结合工业的实际需求,他解决了可信嵌入式系统构造与验证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,促进了相关理论及技术在我国安全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。
用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ohnMc Dermid的话来说,“何积丰在软件工程的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”。图灵奖获得者、计算机领域先驱Edsger Dijkstra则对他更为赞赏:“何积丰等人的工作是关系演算理论的主要贡献者(majorcredit)”。
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
作为程序统一理论的创立者、数据精化完备理论的奠基者、可信软件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开拓者,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作为一名党员教师,何积丰更始终以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如同己出、谆谆教导。
对于计算机科学,他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,对计算机系统的优缺点有着深入的了解,并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第一门由院士主讲的通识教育课程——计算机文化。在每一次“计算机文化”课堂上,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,还时常挤满了其它专业前来旁听的学生。他梳理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,为研究生开设了《程序统一理论》课程,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。所谓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点、论文指导的过程中,他一直注重最新学术思想的传授和科学思考方式的引导。